今天,一则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军事版块的头条——中国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弹道导弹拦截实验。
按照此前发布过的消息显示,这是中国第四次成功进行此类试验。与此同时,国防部官方微博称,“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,不针对任何国家”。在岛叔看来,官方说的也的确是大实话,中国的历次实验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发展自身国防建设。
毕竟前几日,美国刚刚发布了最新版《核态势评估》,里面不仅要“扩大允许美国使用核武器的范围”,还要“发展门类更加丰富的核武器,以提高核威慑力”;再往前看,我们的邻居印度也刚刚发射了“烈火”-5弹道导弹,而这一导弹则号称可达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。
在这个形势下,中国部署自己可靠的反导系统,当然是十分必要了。
反导
那么,这次中国成功实施的陆基中段弹道导弹拦截实验,到底是什么呢?岛叔先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弹道导弹的飞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:当导弹从发射架发射到飞出大气层之前,这一阶段叫做上升段;之后,导弹飞行飞出大气层,在大气层外飞向目标,这一阶段是飞行中段:重返大气层后,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方继而命中目标,这一阶段被称为重返大气层阶段,或者叫末段。
针对导弹的三种飞行阶段,自然而然也就分别对应了三种拦截方式:“助推段”防御系统,“中段”防御系统和“末段”防御系统。其中在导弹飞行中段时进行拦截,是现在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。
在中段时,导弹已经飞出大气层,这时进行拦截,就能大大降低导弹带来的杀伤性。虽然在中段时,导弹自身会进行分离,分离出去的部分会以“假目标”的形式干扰拦截,但是相比其他两种,可行性还是要高得多。
上升段拦截的难度在于,反应时间太短了,当你发现后再去拦截,导弹早飞到中段了。所以美国在研究激光武器,可是即便如此,杀伤距离依旧是一个槛。目前美国ABL机载激光武器具有上千公里的射程,对付中小国家的导弹也许可以,但是对于中俄这样国土广袤的国家,显然有点够不着。而且人家的“反导”系统也不是吃干饭的,估计你刚到就把你打下来了。
而在末端,导弹飞行速度很快,如果反应不及时或者一个没瞄准,导弹可就直接落在自己脑袋上了,这后果可就更难想象了。
历史
前文也提到了,中国此前进行过多次类似的“反导”实验,一次也比一次成功,可见国家对“反导”的重视程度。其实这从历史上“反导”设施建设发挥的重大作用上,也能一探究竟。
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起,美苏之间就用上万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指向对方,双方借此可以轻易地将对方瞬间送回“石器时代”。为了能在这样一种灭绝性的战争中生存下来,苏联开发了“橡皮套鞋”式反导系统,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够对弹道导弹进行拦截。
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,无论导弹自身的性能还是精准性都差强人意。这时,战斗民族想到了一个办法,将核弹头装置在拦截弹上,只要雷达提供一个粗略的飞行轨迹,“橡皮套鞋”就可以将敌方导弹淹没在自己核弹头巨大的杀伤范围里了。
虽然苏联这一招无异于“丢卒保帅”,但是也让美国坐立难安。苏联如果大规模部署这种武器,就意味着苏联在战争中虽然会“伤筋动骨”,但依旧能够幸存。反观美国可就不一定了。
因此,美国也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反导开发,只不过美国显然不可能按照苏联人的套路来,可又一时半会跨不过“精确制导”这个关键的技术门槛,所以能做的只有依靠自身技术优势,加紧综合核打击能力建设,让苏联感觉到更大的压力,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进行谈判。
根据美苏当时达成的协定,双方可以各自建立一个反导系统,但是要么用来防御首都周围,要么用来防御某重要核武器基地。这个“诡异”的协定让苏联的反导系统在既成事实情况下,让美国也合理地获得了一个开发反导系统的理由,但双方因此又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这个结果,应当说还是维护了世界和平的。